面對社會洪流如何裝備下一代?情商管理專家余德淳在上月的講座分享,年青人壓力的三個來源:金錢、學業、愛情,提出「倒U型」抗壓力法。
余德淳分享17年來與青少年人同行的經驗,每晚與十多位年輕人閒談、在各中學帶領聯校訓練營,觀察年青人抗逆能力很弱,壓力來源歸納三項:金錢、學業、愛情。
金錢觀大不同 拉遠兩代差距
有一位老師跟他分享,以前在馬來西亞讀大學,落雨捉蚯蚓賣給實驗室賺錢交學費,以前的人讀書是艱苦的,現在的年青人想像不到,因香港未能培育下一代清晰的金錢價值。
余德淳指,香港怎樣貴價的東西都可買到,青少年注重外表穿名牌衣著,靠人對他的肯定來肯定自己,在他們的年紀正要擴充世界,成年人的父母卻愈來愈收窄,目光放在子女專注家庭,世界愈來愈細小,兩代之間相距愈來愈遠。
學習定義兩代不同
Like Us on Facebook
第二種壓力來自學業。余德淳指,小學生的集中力不敷應用4至6小時,一般人誤會中學生睡眠時間少於小學生,研究發現在生理上,12至18歲青少年睡眠時間多於小學生。
在香港學業壓力大,學習缺乏成功感就會用打機消磨時間,也以此幫自己振奮起來。父母要子女交代時間變成一種壓力。
余德淳認為,父母要弄清楚成功的定義是什麼:「在自己的年紀何謂成功?在孩子的年紀甚麼是成功?入讀精英班就是成功嗎?我用什麼教大小朋友呢?」
他指:「成功的定義是為什麼學這些東西。」在人工智能的年代,人類純粹灌輸知識益處不大,人要尋找意義,例如在腓立比書4章8節,人的意義是做到真實;尊敬自己能作的事情;可敬的;公義的;清潔;可愛;德行;稱讚等。
讀書就是找尋到人生值得做的。余德淳分享,從前跟隨的一位老師是臨床心理學家,告訴他:「教育目的在於日後服務他人,對待人的態度不是用時間來衡量,有沒有時間去做,而是有沒有需要去做,有需要就去做。」因此,做人要有自發性,不是為了考試去讀書、糊口就返工。
余德淳鼓勵父母,在家庭裡讓孩子看到服務人的榜樣,例如一家人關心教會貧窮病弱者,「子女都弄不清楚父母對成功定義是什麼,他又怎能夠尋找到成功的意義,壓力是來自一場誤會,子女以為父母要求自己成功,做不到內疚,更差是自殺。」
倒U型抗壓力 家庭教育必備
余德淳引用心理學的「決定論」解釋成功的定義,父母心目中已對孩子定了型,將來必定沒成功、對他沒期望,孩子就沒動力前進,這都是一種壓力。「目的論」 則子女為自己定下一個目標,達到便有滿足感,目的論好過決定論。
此外,抗逆壓力用倒U型,兩面的極端是壓力,太悶太極端都是壓力,中間點最好,有多少刺激但又不是完全刺激。余德淳說:「有些學生能夠對答如流是因為長期處於中間點,看一件事情不會兩極端。父母教導子女做任何事情都帶著刺激但又不至於死的狀態,在這狀態下面對問題,帶有正面壓力但又不是去到致命壓力,子女將來就算做醫生都可以在艱難的狀態下完成手術,家庭教育就是這樣。」
共同感覺 父母贏得孩子心
第三種壓力是愛情。初戀在11歲至13歲,初戀都是被美化,女孩子容易受感動,感覺對方與自己一樣就感動,父母贏得孩子的心,讓他們都有共同的感覺。余德淳指,提防少男少女「後迷戀」,當孩子發覺與對方沒有了共同感覺有被騙之感,怎麼預防?「父母教子女及早觀察對方的優、缺點,有沒有責任感、謙虛、溫柔、耐性、寬容,每日觀察對方與父母傾談。」
若然子女談婚論嫁,父母約同對方一起進餐,表明父母自小愛護女兒或兒子,請對方將來也要有這樣愛的質素,「對方通常有兩個反應,一是從此消失;二是發奮做人。」
余德淳又說:「父母發覺子女拍拖,不是每天查問他們,反而每一天更愛他們,讓子女感覺這種愛與男女朋友給他們的愛有什麼分別、什麼質素,給他們憧憬將來的家庭,有如父母給他們的愛的家一樣。
最後,余德淳勉勵父母:「多些與子女傾談,幫助他們想一想自己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?對方有什麼吸引他們以肯定自己,當子女發掘到自己的優處,就不愁沒有人來愛自己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