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教會變招抗打壓 學者籲長期策略迎寒冬

2018 十一月 5日, 星期一 18:18

中國教會面臨寒冬。(圖:FreeImage)
中國教會面臨寒冬。(圖:FreeImage)

中國自今年2月新《宗教事務條例》實施後,對教會不斷施壓,教會被關閉,被拆十架浪潮直捲各地,國內教會因應勢態各有應對方式。

國內教會應對三形式

中國神學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宋軍10月22日出席由使命公民運動舉辦的「紅旗凌十架:新宗教事務條例實施後的變化」講座,分析家庭教會應對主要有三類形式。

他指,第一類是「化整為零」,國內教會由以往在教堂聚會改為多個小型聚會點,每個點約30至50人,地點計有酒店的會議室甚至在山林深處聚會;其次「教會小組化」,沒有了教堂就改在信徒家中聚會;第三則是部分家庭教會視政府的打擊與教會無關,不設特別應對繼續保留原有聚會方式。

國內教會三個長期策略

至於國內教會如何長期應對迫害,有何長期策略?宋軍列出從三個層面來應對。

首先是「國際層面」,家庭教會將受壓迫的情況曝光,往往向外國媒體表露,爭取海外的關注。但宋軍擔心此舉會被中國政府成為藉口,指基督徒「告洋狀」,利用國外維權壓力干涉中國政府內政。為免國內信徒被標籤為「告洋狀」,信徒應當克制。

Like Us on Facebook

海外教會關心國內信徒亦一樣,除了發出聯署聲明外,可考慮與內地政府以至中國駐外機構人員會面以表關注,但不論國內外信徒,在表達不滿之時,應只限於信仰範圍內,而避免觸及政治層面。

另方面是「社會層面」。宋軍認為,家庭教會亦要努力,即使受到諸多限制,信徒仍要努力行善服侍鄰舍,建立關係減少引起彼此誤會。教會為免被人詬病,除了為信徒發聲亦要關注非信徒的利益為他們發聲。

第三是「教會本身的層面」。宋軍認為教會在面對打壓時,不單不可封閉,反要更勇氣持守傳福音的勇氣與熱情,使更多人信主,教會才有機會發展下去。

宋軍鼓勵國內信徒,在寒冬的日子趁機會扎根信仰,多作信仰反思福音的整全性,以堅固信仰;教會除了要保持對上主的忠誠,亦要謹記蒙受重價的恩典。他直言,守護信仰是要付出代價的,現時是信仰扎根的時機,打好基礎才能有力面對衝擊。宋軍更指,內地教會要重視神學教育裝備更多牧者,準備日後春天的到來,以及思考可重塑聚會模式以應對日後的轉變。

香港教會國內事工既往如一

對於當前形勢,香港教會又如何應對?建道神學院榮譽院長梁家麟在同一場合分析形勢。

他指出,香港教會可既往如一進行內地事工,繼續與三自教會往來幫助內地教會發展。原因在於香港回歸中國已經是中國教會的一部分,「對中國的福音使命有不可推卻的責任」,而這份責任既非由政府授予亦不容政府剝奪。

信徒對抗撒但 以善勝惡

其次是「教會不應選擇與政權對抗,應繼續堅持做正確的事」。梁家麟提醒信徒,現正對抗的不是人間的力量而是對抗撒但。從該角度看,反而體會到「被利用的人既是罪人也是被罪者,要以善勝惡」,並且相信善的力量對將來抱有盼望。

梁家麟亦指,香港教會要盡量爭取機會服侍國內教會和信徒,縱使面臨法律的打擊也接受,等待時機再臨時無怨無悔地繼續履行責任,為義受逼迫亦不要感到後悔。

至於香港人面對當前中國對宗教、言論的步步壓迫,有人選擇移民離開。梁家麟表示理解,但他強調勿被單一事件誤判形勢,不需著眼目前,因終局仍是未知之數。

精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