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資深青少年工作者、前突破機構總幹事梁永泰博士 專訪系列 三之三》
在社會動盪敵我分化的香港,教會媒體除了傳遞資訊分析時事,還擔當甚麼角色?資深青少年工作者、前突破機構總幹事、現為恩光書院院長梁永泰博士接受本報專訪表示,教界媒體具有五種角色,並鼓勵教會走出自保心態,述說中國故事來打破敵我對壘之分。
記者:在反送中的運動上,您認為教界的媒體包括教會報刊、網站的表現如何?
梁永泰博士:在動盪的社會,媒體扮演幾個角色。
第一:「資訊」,用來傳遞最新消息。第二:「醒覺」,讓人知道根本的轉變是什麼,特區政府經過《逃犯條例》修訂事件,在大是大非的議題需要足夠的諮詢,警察不可能長期在前線做磨心,政府需要與市民打好關係。第三:「中港不是矛盾」,不單是隸屬的關係,中央政府不可以只說擁有最終解釋權,便事事關心,必須信任香港人有不同聲音發聲權。第四:「集體醫治」,媒體在大是大非時代帶來集體的哀傷和醫治的作用,教會透過詩歌就是一種例子。第五:「平台」,媒體是一個平台給我們抒發感情,包括憤怒、異見,對話也需要平台。
Like Us on Facebook
教會的媒體在表現上可多作為。例如邀請政府人員、港澳辦官員、年青人、不同黨派、論政團體、外國領事館人員組成七人代表,論政治議題,不只侷限在藍營或黃營。
教會除舉辦祈禱會和分享會,可以另類媒介傳遞對社會信念,例如創作詩歌、戲劇舞蹈、藝術展,舉辦「惡夢展覽」青年人在此表達他們的想像,媒體創作可以有無限的想像。電影《十年》就是好的例子帶領社會預感危機。說到詩歌,現時基督徒的詩歌貶值只剩下敬拜詩,敬拜只是其中一類,基督徒在大眾媒介唱《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》又被人政治化。
因此教會媒體可多創意和創作,這些都沒有政治代價何樂而不為?
此外,教會媒體也要多述說中國的故事,還有美國、亞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、世界的故事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掙扎與神學反思。
記者:中國故事包括哪些範疇呢?
梁永泰博士:中國故事有三方面可以述說。
第一,古老的文化。今天中國面對現代社會,如何從昔日的文明、古代文化適應現代,本身已是一個很大的議題。
第二,從貧窮觀點切入。中國從一窮二白、大躍進、文革、改革開放直至今天,50年完成脫貧、脫盲是很大工程,教會媒體除了批判,亦要給予正面報道。
第三,中國怎樣在世上有說話權。不單是經濟,中國怎樣在世界上表現其文化,例如中國小說,研究作家莫言、高行健的小說很有價值,這方面可以多作報道。
香港教會的文化比較偏頗,圍繞著政治宗教打壓,或是靠邊站不發聲,很少在批判中有欣賞、接納中有警惕。香港教會的文化很兩極:自高和自卑,處於敵我之分。
記者:教會媒體如何幫助教會發聲將和解帶到社會?
梁永泰博士:不要一步到位大和解,舊約也有暴力和戰爭,不要假設某一些政治形態就是屬於基督,某些就不是。媒體要給人多元發聲的空間,不一定開始就說和解、和平、和諧,可以將不同聲音並存嗎?七版報紙七種不同聲音平排,對一件事情發聲,在復和之前需要給人有充分的發言機會。
還要了解各人的悲傷給予認同,給他們盼望,這盼望是在基督裡面,也是我們共同的努力。
對年青人要正面,對建制要有憐恤之心、對警察要透視內心,警察不是擁有絕對權力,他們的內心都真空虛脫的。
專訪第一部分:香港亂局教會回應乏力 資深青年工作者梁永泰博士:是時候長大了!
專訪第二部分:年青人末路狂奔 梁永泰博士專訪:站在未來知識救國